close

中文摘要
        傳統集居聚落社區早期以農業生活為主,近年來因為人口外流嚴重,導致許多三合院荒廢甚至改變其當初興建之使用機能。以朴子市德興里為例,庄內五開間三合院傳統建築目前的使用狀況,暸解農村在人口外流狀況之下,空間使用機能的改變。

一、導論
1-1研究動機
        因為社區營造的關係,在之中被保留下來的112家傳統五間口的三合院不能改建為二樓以上建築,但因為人口外流而許多三合院面臨空間機能的轉變,需要改變的空間很多,但因為不再修建的關係,許多三合院甚至任其荒廢,相當可惜。

1-2研究目的
        藉由本篇研究,探討在德興里中舊有三合院建築面臨哪些機能上使用的改變以及已改變、荒廢的狀況。
從本研究中期望達到以下目標:
1.三合院中荒廢、塌陷被改建的空間為豬舍、廁所等空間
2.人口多寡與其廢棄、增建項目有關
3.傳統三合院空間形式改建需考慮居住人民本身需求而訂定空間內容


二、文獻回顧
        嘉義縣朴子市舊稱「新吉庄」的德興里,居民早年由六腳鄉整庄遷徙而來,透過朴子陳硯、黃江懇請當時朴子街長黃媽典惠助,選定現今的德興里展開重建家園的工作。朴子安溪厝地理師林格在堪輿後,建議全庄統一坐北朝南,整體規劃如棋盤形式,整齊劃一,全國獨一無二。
        原本這些傳統建築與巷弄並沒有受到重視,再加上隨著時代變遷,四週的高樓一一竄起,反而讓這些棋盤式的三合院聚落被夾在當中,顯得特別衝突與不搭,後來居民決定重整巷弄環境,也因此,德興里可說是嘉義縣最早融入巷道規劃整治工程的社區。

2-1朴子市德興里
(一)風土環境:
        嘉義縣的傳統產業從以前就是以農業為主,因此散居在各地的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建築幾乎隨處可見,其中又以朴子市德興里最具特色。
        德興里,又名新吉庄,這裡的三合院聚落全都是坐北朝南的建築。這些紅色磚瓦的傳統屋舍,在時光飛逝的歷史軌跡中,原本並沒有受到重視,再加上隨著時代變遷,四週的高樓一一竄起,反而讓這些棋盤式的三合院聚落被夾在當中,顯得特別衝突與不搭,但靠著大家的努力社造到現在,保留原始風貌的棋盤式三合院聚落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社區裡的鎮庄之寶。

 


(圖一)     德興里傳統三合院建築全部採坐北朝南整體規劃如棋盤形式。

(圖二)     德興里佔地七甲,外環道路寬九米,庄內巷道,
東西向三條,南北向四條,整齊劃一,全國獨一無二。

(二)聚落樣貌:
        棋盤式三合院聚落,庄內三條東西向及四條南北向的巷道,以及112家傳統五間口的三合院。五間口最前方為德安宮。
(三)社會型態:
        人口流失嚴重,在聚落裡僅剩種植玉米的農夫,以及獨居的老人。成立社造團隊後期望讓社區的觀念融入每人生活,讓德興社區風華再現。營造一個幸福美滿祥和之社區,營造一個養生長壽村。
(四)歷史脈落:
        本里原住現在的六腳鄉下雙溪,己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日據時代,庄頂、庄南均建造嘉南大圳,兼作朴子溪的堤防岸,因此每年颱風季節,雨量過盛,犯濫成災。 
        於民國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三年,農曆七月間,下庄下雙溪又遭受到大水災害,居民共八人被水淹沒,致使庄民家流離失所,地方人士看到全庄損失慘重,蓫集議急,決定要遷庄計劃,請朴子安溪厝地理師林格先生,勘查擇地吉向,全庄統一坐北朝南 ,整体規劃如棋盤形式,外環道路寬九米,庄內巷道,東西向有三條,南北向有四條寬度各三.六米,交通方便,規範設計,整齊劃一,是全國獨一無二。 
        庄內大多姓侯,於民國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有一百十八戶先後遷入現址為「新吉庄」。當時地址:台南州東石郡朴子街「德化村」。台灣光復後改為台南縣東石區朴子鎮德興里。民國三十九年嘉義縣成立,即編入嘉義縣轄,就是現在地址。 
        本里自遷庄到現在共有三七一戶,人口數:一四六九人本里居民多以務農為業,民風淳樸,生活安定,以信仰佛教與道教居多。 


二、案例

(一)百年老屋
空間格局:
          正身約80多年,附近住戶大都為侯姓,目前建築後方為此建築子孫居住。右護龍已為新建RC。其正身雕花精細。
 
(圖三)空間格局
外觀形式:
  
(圖四)                                      (圖五)                                    (圖六)
正身內部:
  
(圖七)                                      (圖八)                                    (圖九)
護龍內部: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
構造系統:
穿斗式建築架構、夾竹泥編牆面、RC
裝飾語彙: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六)                                        (圖十七)                                      (圖十八)
 
(圖十九)                                  (圖二十)

(二)
新吉庄45
空間格局:
        目前右護龍為荒廢狀態,僅剩左護龍與正身左方可使用,護龍末端為當時豬舍,現已荒廢。
        目前為阿嬤一人獨居,,偶而親人家屬才會回來。
        正身僅剩拜堂功能,左護龍為廚房、以及客房,阿嬤居處地點為正身與廚房交接處環境不佳。

(圖二十一)
外觀形式:
  
(圖二十二)                                (圖二十三)                             (圖二十四)
正身及護龍:
  
(圖二十五)                               (圖二十六)                              (圖二十七)
正身神明廳:
    
(圖二十八)                                         (圖二十九)                            (圖三十)
正身房間內部:
 
 (圖三十一)                                     (圖三十二)
左護龍內部[已傾倒]
    
(圖三十三)                                  (圖三十四)                                (圖三十五)
右護龍內部[現奶奶居住位置]
   
 (圖 三十六)                                    (圖三十七)                              (圖三十八)
構造系統:
穿斗式建築構架、夾竹泥編牆(竹仔厝)、磚造


三、結論
        從空間格局發現在格子狀的五開間三合院排列下,其入口位置兩側荒廢及改建最多,荒廢位置為豬寮、廁所,原因為豬寮功能已經不需使用,成為放置雜物的地點,廁所也因為改建於正身內而荒廢其外部廁所。
        而因為人口外移的緣故,其護龍居住人口逐漸減少,導致護龍房間機能喪失,於是在經費不足下,只能任其坍塌、荒廢。而原廚房部份,成為生活的核心地帶。
        若在 使用機能變更後應考慮居住空間應成為生活的核心,神明廳本身為中心,向兩旁延伸生活空間,將廚房與起居空間相鄰,是為傳統三合院面臨人口外流後重要的空間機能改變。


參考資料
<<嘉義新塭聚落之空間構成分析>>
<<以類型管制作為雲林縣沿海地區鄉村景觀風貌管制之研究>>
<<濁水溪南岸民居類型與地理條件關聯性之研究>>
<<嘉義縣觀光網>>http://www.tbocc.gov.tw/fun1-01-detail.asp?SysID=20071241433213576928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9633716 的頭像
    g9633716

    專題研討課程作業部落格

    g96337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