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業一 指定導讀
導讀<<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
夏鑄九/1995/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導讀者:蕭琬蓉

第六章 由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賀龍.巴赫德

一、導言
賀龍.巴赫德(Roland Barthes)(或由英語發音譯為羅蘭‧巴特),為法國知識界領袖之一。語言是巴赫德的主題,他總是試著結合社會學與文學批評,以其多重面目的矛盾著稱。他的矛盾性格有兩條線索來考量:
1. 巴赫德拒絕了任何學科的範疇-即使是他經常涉及社會學分析。
2. 通過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約在三十年之中,巴赫德的知識旅程與作品表現的特點不僅在於豐富性,而是其知識成就所形成超學科性質的、矛盾的、認識論張力。
就巴赫德一生,以及在法國戰後的社會歷史脈絡組織中初步交待巴氏立場變化的社會與理論根源。
(一)、由存在主義到結構主義:一九六零年代的法國
由六十年代起,當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浮現之時,一些存在主義的角度都已被吸收進入哲學的主流之中,也遠離了在巴黎知識分子領域中仍舊佔有理論霸權的馬克思主義。
在巴赫德符號學的早期面目中,他試圖將符號的符號學概念政治化。
由結構主義向後結構主義的運動以被巴赫德描述過了,他是由一種封閉實體的確定作品轉向到符徵的無限遊戲。
(二)、法國七零年代的後結構主義
自1968年,這年的學生運動-暴露了許多基本的課題-造成了法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危機,動搖了權威主義之下社會的“異化了的秩序”(alienated order)。
後結構主義對結構主義早期的假設進行質疑,同時有意地標明它與結構主義的差別。後期的巴赫德、戴希達、福寇、與拉崗已經質疑了科學的地位、以及任何語言描述客體性的可能性(Young,1981:vi)。
巴赫德分開愉悅(快感)(pleasure)與狂喜(或是享受)(jouissance),試著連繫主體(觀)的美感經驗與結構的語言學層次,客體(觀)的形式。
後結構主義式1968年的虛幻幸福感與醒悟的混合產物。後結構主義顛覆了語言的結構而非社會的結構,它是逃避政治現實的一種方便的方式。在法國,文化上的後結構主義導向一種最悲哀的政治上的反動。

二、空間形式
空間形式可以由更廣闊的文化造物的空間正文之角度來看待它,即,文化的/空間的正文本身的物質現象。
(一)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一般而言,索緒爾與雅克遜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疑旨之一為符旨與符徵關係以及記號的語言系統規則與語言差別。他們意謂了符號的自明性是給予的,非關乎它涉及的對象,也與使用者的意圖無關,而僅關乎系統的差別。
(二)形式與價值之關係
對巴赫德式的批評言,“可寫的正文”被認為是將符徵在不同論述之中變換的無窮盡遊戲。對巴赫德而言,一方面,正文的愉悅感能由閱讀的時間與地點來界定。另一方面,正文的愉悅感意味著閱讀愉悅感的類型學。
正文的美學處理了美感經驗的特殊性,政治的價值與藝術的價值有不同的性質。

三、形式與脈絡組織之關係
巴赫德自己宣告,由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的運動,可以視為是由“作品”到“正文”的運動。對新巴赫德式的分析言,“正文”替代了“作品”。“正文”源自克麗斯提娃等人對這個詞的精神分析學與記號學的界定。
(一)形式與文化脈絡組織
巴赫德以《神話學》為代表的早期符號學取向致力於去自然化的解祕工作。這種分析角度可以做為巴氏早期對待形式與文化脈絡組織關係的代表,簡言之,是一種意識型態分析。
(二)形式與社會關係
巴赫德徹底質疑了作品、作者之社會關係。作品意謂著一種“有機體”的意象,它以一有生命力的擴張方式曖昧的成長。然而,正文的隱喻卻是網絡。正文以一有系統的符徵結合的結果在擴展(Barthes, 1971/1977:160-161)。
就形式與社會關係方面,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說明巴氏之見解。巴赫德由情人間的佔有慾,細緻地處理了異化的課題,可以做為一個影響大眾的高明寫作策略,以及精彩的案例來略加闡述。異化,對巴赫德言,其時正文的快感(愉悅感)與社會關係中最結構性的部份。

四、應用層次
(一)空間的符號學分析
早期巴赫德的結構主義符號學分析深植於索緒爾式語言學角度中,以之為武器來了解現代社會先進的技術與大眾集體的廣告傳播。
符徵與符旨為記號的組成分子,語言設計規則系統(語言規則),以及其語言、言辭及說話(parole or speech)之制定。一方面,符旨為一事物的心智表徵,但不是“一個事物”。索緒爾宣稱符旨的心智意象與心智性質被稱作一概念(barthes,1964/1967:42-43)。
巴赫德的符號學分析,將對空間文化形式之知覺的分析,細緻地連結上歷史與社會的知識。
(二)空間情色遊戲的閱讀
1.沒有什麼一對一的象徵。
2.象徵必需界定為符徵的世界,相互關係的世界,永不會在完全的意義中結束。
3.符號學永不假定一種確定的,最終的符旨的存在。
空間之情色遊戲可以由巴赫德的著作中得到佐証:
1.由科學與建築的關係進一步釐清研究與設計、理論與實踐間的連結:設計是將知識作象徵性的表現。
2.再現與表徵方式(mode of representation)之可能性

五、認識論的批判
(一)巴赫德式結構主義符號學的論述-語言與現實的關係
巴赫德認為城市建構了論述,城市真正是“語言”。一個真實的科學跳躍是期望跨過隱喻而就意義的描述。其操作過程能組成為:
1.將都市正文切成單位
2.分析這些單位為形式的等級
3.找到這些單位與模型結合與轉化的規律(Barthes,1967/1970/1971/1973:156)階級鬥爭、物化、異化…等,豈能僅僅當作是符旨來對待它們不能與意義的形成過程絕緣。(圖6-2)
 
(二)巴赫德式享樂主義與政治-愉悅感與政治
後結構主義試圖超過正文的結構主義觀點-由符碼化約為訊息-它由作品移往正文,由記號學移向語言的自由聯想。


第七章 由經修飾的阿圖塞主義到政治批評:泰雷.伊格頓及其他

阿塞圖的意識形態理論提供了一個文化與美學分析的基礎,它不僅有別於喬治.魯卡其(Georg Luckacs)以及赫伯.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回到唯心主義的美學,而且不同於阿諾.豪塞(Arnold Hauser)之折衷,皮爾.伯度(Pirre Bourdieu)受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影響的部份。

一、 導言
阿圖塞的意識形態理論不僅被用於處理意識如何適用於社會關係的再生產,而且處理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有潛力來探求藝術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改變接收者的意識。
以對文學的生產過程的考量來取代孤立完成的產品,阿圖塞式的分析重點之ㄧ(即在《解讀資本論》中所舉出的“徵候閱讀”(symptomatic reading)在於關心疑旨的構造(潛在的概念的架構),它形成作品,而且,其空白處與其發言的地方一樣重要。
1968年的事件迫使馬歇雷放棄他早期著作中所有的馬克斯主義形式主義與文化主義。這就是所謂的“後阿圖塞主義”轉移至對社會功能的分析。
其理論的得與失:
(一)七零年代前半的一個經過修飾的馬歇雷氏的阿圖塞主義
1.阿圖塞避免了經驗主義,但是付出陷入新康德主義的代價-現實變成一種在論述之外的先驗。
2.阿圖塞拒絕了歷史主義的神學觀點,但是導向一種理論的超越主義(transcendentalism)。
3.阿圖塞經由發現馬克斯思想中結構的特色,適時地攻擊了人文主義與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貼了基督教標籤的馬克斯主義的拜物教化了的主體,但是卻落入結構主義的意識形態,忽視了主體與階級鬥爭,將意識形態一般化為悲觀主義與精英主義(Eagelton, 1986 a:3)
(二)、自七零年末與八零年初改變了的文化政治學
70年代出的政治經濟危機是60年代在歐洲與英國的主要的社會運動的結果。由當前的意識形態及其相對體的關係來看,支配的精英主義、實用主義與個人主義式後結構主義與後馬克斯主義思想萌芽的副文化-即,一種意識形態的相對體。

二、 空間形式
阿塞圖對美學理論的貢獻之一在於表明他對藝術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之看法甚於對意識形態與藝術間關係的看法。
(一) 主體與客體之關係
對現實的雙元關係-一者為現實以及一者為想像-意謂著人們以意識形態來表現,以他們所看到的這種關係的方式,而非以他們生活情境的事實關係。所以意識形態表達了主體與客體間的關係意義。即使意識形態包含了知識的元素,它仍舊只是部分地等於現實。
(二) 形式與價值之關係
美學理論不可避免地是政治的(Eagleton,1983:194-195)。它是制度的一部分。

三、 形式與脈絡關係組織之關係
(一) 形式與文化脈絡組織
伊格頓指出“意識形態與我們經驗的整體並存”。他試圖綜合意識形態的圈子與無意識形態的圈子(或者是依格頓所稱的本能的)來處理審美反應,因為無意識已經由意識形態價值的問題來掌握了。
(二) 形式與社會關係
文化政治學試圖掌握住形式與社會衝突競技場,即,社會運動。這就是四個領域:第三世界的鬥爭、婦女運動的鬥爭、對抗文化工業的鬥爭、工人階級的鬥爭。

四、 應用層次
(一) 政治的計劃:對建築的政治文化的干預
順著伊格頓的文化政治學的邏輯“建築的”意識形態解構是首先要做的事。我們必須辨明“建築”是一幻覺,建築理論也是一幻覺。
(二) 對空間特殊性的理論的再定位
建築理論與其說是一種知識探索的對象,不如說是觀察歷史的一種特殊看法。

五、 認識論的批判
簡言之,泰雷.伊格頓的理論的研究方法是試圖修飾阿圖塞的角度。
政治批評的理論架構是論述理論加上激進評論家的政治策略。
論述理論與政治策略之間相互關聯的主旨是一個激進多元主義的政治學。但實際上卻是方法論的多元主義。
(一)在論述的權力與社會運動之間理論上的空白
1.伊格頓-福寇的論述理論關心論述的權力與權力的論述,但未解釋論述是由衝突而來,而且帶有他們矛盾的記號。
2.雖然伊格頓知道米謝.福寇的保守本質,在伊格頓的論述中他卻未提及如何經由伊格頓-福寇式的論述理論的制度實踐來達到他對社會運動方面的激進的政治價值。
(二)資本主義再結構中的道德批判
伊格頓似乎只是對當前政治上防禦的自由主義批評提出一道德的批判。而度是一個分析性理論的架構。
(三)結語:朝向針對文化形式的政治理論
再一次重申:歷史不能化約為正文;空間也不是以寫就了的正文。
第一在潘諾夫斯基的研究途徑中,空間是另外其他事物的一種“徵候”(symptom),或者說,文化的徵候與象徵。然而“空間是一產物,它本身就形成為階級意識形態的一部份,而不只是另外其他事物的靜態表徵”,因為它有其現實的存在,也能由其自身站起來。
第二,對潘諾夫斯基的文化概念言,文化是連續而均質的存在。
空間的歷史意義不是空間形式的精神表徵,而是符合意義歷史之矛盾衝突的社會變動對形式的結構性任務的分派。


第八章 結論:空間文化形式的解釋性提綱
 
將理論傳統粗略分為兩組,第一組包含三部份:
開文.林區之研究途徑被當作是一種針對規劃專業實踐的,相對而言發展較為完全的行動與思考角度。他的理論研究途徑多少較接近在設計專業實踐中的現象學角度。在某個程度上,林區、環境行為研究的主體、以及亞歷山大俱屬經驗論傾向。
第二組需由第四個理論傳統算起。曼菲德.塔夫利的歷史計畫提供了圓滿性與合諧的一種政治與意識形態批判,是其為現實之遮蔽。第五部份,賀龍.巴赫德則針對形式本身提供了結構主義的符號學分析。
所有學派都是制度地與歷史第建構的論述。我們已經歷了一種批判性的閱讀,而過程中的議論就是我們的結果。認識論批判迄今並未提供任何理論的最終結果。
為了提供空間的文化形式之知識生產一個初步的架構,整理為下一要略表(
要略表詳細內容請點此)    

一、空間形式
1.空間形式本身可以經由空間的生產、消費與交換、空間的控制與制度性組織、空間的知覺與象徵的角度,加以界定,即,辨明社會結構元素間的關係。
2.文化造物之事件建構之目標可以深入處理空間文化形式的特殊性,而非城市或建築的隱藏的人文主義價值。
3.建築與程式對象的範疇僅存在於其歷史與社會脈絡之內,僅存在於社會與歷史的建構過程中也存在於社會與歷史地建構起來的論述之中。
(一)主體客體關係
1.拒絕結構主義存脆的正文性與現象絕模糊的主體
2.看人之知識之生產根植於兩條知識論提綱之中
(二)形式與價值關係
1.空間,做為一個社會產物,做為資本主義系統中的社會構造,做為生產、消費,交換過程中的商品,做為制度化的遊戲規則,在論述實踐之中包涵了社會價值與文化偏見。
2.空間是一種主體化了的物質對象,一種對象化了的人類勞動。
3.空間生產可以界定為經由人類作用者的勞動,將原料轉化為產品。
4.然而,空間與文化造物不等於意識形態。
5.空間轉化過程中,審美效果可以經由論述實踐中衝突的意象意識形態的角度加以考量。
6.“建築”的範疇視美學論述的審美價值而定。

二、形式與脈絡關係
1.要覺察語言的限制,即,在正文與脈絡間間接傳遞的關係造成不能轉譯的語言。社會經濟利益未明白地傳遞到空間形式上。
2.語言之使用變成支配的技巧。
(一)文化脈絡與行事
1.美學形式總是包涵了意識形態。
2.空機的文化形式必需經由空間結構來對待,以及,經由象空間象徵的時勢來對待,即,正當性與溝通之效果的意識形態表現。
(二)社會關係與形式
1.經由結構性變遷的角度考量社會變遷,它關乎社會之制度化價值的改變。
2.在歷史意義、空間功能、與文化形式間關係與層級的理論角度可以借用。

三、應用層次
1空間語言
2.空間的新社會-記號學分析
3.批判的專業者之新角色(如建築師、規劃師與地景建築師等)
4.評論家與史家的新角色
5.在歷史意義、空間功能、與文化形式間關係與層級的理論架構,可以在進一步的實踐過程中深化與發展。(圖8-2)



第九章 後記
       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

      
一、導言
經由質疑的過程,作者試圖建構一個政治經濟學取向的理論架構,以期能有助於空間之實踐-特別是有關空間文化形式的建築實踐。

二、空間專業分化的趨勢與空間理論的貧困
建築專業關乎所有與空間有關的營造活動,廣義的說,它關乎所有與空間塑造有關的直接與間接活動。由於分工造成的專業差異,分工後之專業對空間觀點也有所不同,衍生不同的研究領域,也逐漸與不同的知識傳統結合,益發鞏固了原先空間觀點的差異。
空間概念如何在一種充滿衝突的動態過程中,以一種關乎語義系統上的支配關係,論述性地被建構起來,也才得以闡明,本文認為正是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所需首要面對的問題。

三、空間論述的變遷過程
(一)實證主義主流範型的支配性霸權
二次世界大戰後,空間專業在設計領域最明顯改變就是:傳統美學範疇支配的建築形式主義範型已經不能負荷福利國家社會在國家大規模干預政策下的空間營造與管理任務。
(二)人文主義與現象學取向的質疑角度與補償效果
在知識論的層次上,現象學者曾一再地因受批評而對理論反省,提出在1.主體性與交互主體性(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2.特殊性與一般性,3.經驗與語言,4.個體與社會四個課題的檢討,以擴展現象學理論取向再研究與實務方面的能力,做進一步的闡述。
1. 1.主體性與交互主體性
要求研究者與實踐者對利益、敏感度與嚴肅性之高度自覺,關係著現象學的效度與客觀性。
2.特殊性與一般性
現象學的知識傳統對建築論述言,就需能區分偏執經驗之描述與描述一般性之科學。
3.經驗與語言
在經驗與理論的關係上,對空間體驗之描述,若作為現象學關心的核心,需要開發其他的表現方式,以避免目前學術界僅僅依賴書寫言辭語言的限制。
本文肯定了開文.林區在實證主義支配的年代下對圖解思維與語言的貢獻與其潛力(圖9-3),而且更期望如何能在理論的層次上,對空間的結構與空間經驗之瞭解與表現方式更做突破(圖9-4)。
  
4.個體與社會
最後,現象學在個體與社會關係中的意志論立場是所有爭論的根源。
(三)七零年代的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取向
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斯主義知識洗禮。在上述70年代結構主義論述上的共同傾向中,僅僅為了寫作效果的考慮,本文以哈齊尼可拉及柯司特的理論概念作一代表,指出其特點與限制所在。

四、對1970年代批判之批判
(一)空間與社會
模糊的空間觀點之急切化約,將空間的特殊性沒收了,其次,在英國經驗論行程的實在論觀點-它們對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劃分欠缺理論處理而常有經驗論之武斷與眾多偶然因素雜陳的危險。
空間性事實上是一種整合性的與主動的條件,不只是空間是社會地建構,社會也是空間地建構。
(二)空間實踐與理論
大衛.哈維說空間的概念須經由人的實踐來解決,而不在於哲學上的解答。然而柯氏以政治實踐替代了其他層次的社會實踐,空間的實踐為社會變遷的急迫壓力所忽略。為了避免理論上對空間的忽略,有必要針對社會-空間的情境,就社會依空間的實踐作進一步的分析。
設計與規劃,做為一種制度的再生產之社會實踐,確實需要解祕,解除其做為意識形態再生產的自然化作用所形成的神話。
空間,做為一種社會地建構起來的空間,為有目的的人類勞動所轉化,蘇雅據此建構空間本身之理論,做為一種社會時間,空間實踐需進一步處理
1.規劃與設計作為空間實踐之專業實踐
(1.)專業的象徵實踐是一種論述實踐,須與經濟與政治實踐細緻區分,再分別連結這些不同層次的實踐效果。
(2)規劃師與設計師們自我表現所需的書寫與圖繪,需與現實中的規劃與設計專業執行加以區分。
(3)空間形式與社會經濟利益之間的關係是建構關係,這種動態社會政治過程有無窮的可能性,才是空間實踐治理的關鍵。
2.專業者角色:有機知識分子之空間實踐
(1)空間實踐與社會變遷
理論的層次上,前述之空間實踐架構暗示了行動取向理論之迫切性,社會關係的分析甚至暗示了專業角色的多重性可能。
(2)空間實踐過程之組織
行動取向的理論是由實踐的需要來建構理論。實踐的過程中,目標的形成是集體力量與工作推動的基礎。
(3)替代性空間計畫的建構
社會變動要求專業者有理論診斷之能力以界定問題與多面向之目標。
在空間實踐所提供之分析架構之下,我們可以較具體的處理空間意識與空間結構間的互動課題,也就是說,由空間體驗的社會性建構,或說感覺得結構的建構,以掌握空間的特殊性與實踐所需的多重性特質。
當今進步的都市設計者強調的空間與城市的“使用價值”之品質,這不但挑戰今天以“交換價值”已佔有為導向的資本主義商品社會與城市,同時他表現的文化價值與都市社會運動,尤其是婦女運動密切相關,婦女運動要求的社會關係之轉化其實是社會一般角色的改變,它關乎整個社會的文化轉化,而不僅是婦女而已。
婦女狀況與女性主義經由運動與論戰,在社會創新的過程行程新的角度,做為文化與政治的反霸權領導權戰鬥的課題,它關係著未來城市之政策與形式。

五、結語
若由這些無法取得一致性的替代理論的研究者中,找出其中共同觀點
1.要求社會學與地理學重新合流,
2.對結構主義的再擴展,以及對經驗現象複雜因果關係的注重。
若基於對空間理論建構的期望而言,空間性與地域性概念架構的界定仍然不理想。
關於空間的本質的哲學式問題,解答過程在於人類的實踐。實踐所需的是一個開放性的理論假說,而不是重建定於一尊的,形式化的理論。
空間有關的領域,在英國,新保守主義的建築史學者,已經完成了對代表自由黨思想的批判工作,為保守黨的意識形態,在建築史學院中清除了道路。在建築設計領域,後現代主義地建築完成了對現代主義的清除工作之後,竟然公然退回最保守的形式主義陰影之中。這些都僅僅是空間論述中新變動的一角,這些變化並非偶然。
最後作者轉引阿爾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的話作為本書結論:
“人們行動;他把力量用在一種在他本身以外的物質材料上,他使他的各種操作脫離其物質的基礎結構,他對這點了解的很清楚。因此,在展現它們以前她就能想出各種操作,並使它們互相協調;他能給自己規定各種各樣的任務,並能適應各種材料。他稱之為才智的,正視這種指揮他的意圖,或者把他的計劃分為各項操作的能力。他並沒有同他所從事的材料合併在一起,而是每時每刻都把他想做的事情變成他能做的事情,把他能做事情變成他能完成的事情。”(Braverman,1974:46)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9633716 的頭像
g9633716

專題研討課程作業部落格

g96337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